top of page
Search

徐毓良/從「人類GPT」到生成式AI:影視行銷的智慧轉型實錄

  • Writer: Chia-Wei Studio
    Chia-Wei Studio
  • May 7
  • 6 min read

Updated: May 9

五月七日,義守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數位人文教師專業成長社群,迎來了本學期內容紮實的一場壓軸活動!特別邀請到資策會數位轉型研究院跨域實證服務中心 徐毓良副主任,進行「人工智慧應用於影視行銷」精彩講座。 徐副主任不僅是資策會 Living Lab+ 的共同負責人,更在跨域創新、AI應用與資料分析領域擁有豐富的實務經驗。這場分享,不誇張地說,是一趟從傳統數據分析到未來AI協作的全面導覽,鉅細靡遺地展示了AI如何逐步滲透並改變影視產業的每一個環節。

ree

徐副主任以他前AI時代的「數據田調」經驗開場。他分享了過去如何扮演「人類 GPT」,協助劇組解決各種劇本開發上的疑問,像是觀眾覺得哪些恐怖電影元素已經是老梗?男女婚前婚後對對方的觀點變化是什麼?40歲的編劇怎麼了解大學生都在關心什麼?或是想知道特定年份的流行話題與口頭禪。

過去,要回答這些問題,劇組常使用較傳統的方式:找朋友介紹訪談、自己上網 Google、或請助理查書後大家一起討論。這些方法雖然方便快速,但最大的缺點是難以確定資訊的普遍性,也可能錯過真正深層或不為人知的原因。

這正是數據田調切入的地方。徐副主任的團隊專注於運用文本探勘與處理文字類型數據,資料來源非常廣泛,包括公開的媒體網站、社群與論壇留言、影音網站留言,甚至是司法判決書等等。他們的工作流程相當嚴謹,從釐清問題目的、判定資料來源、取得資料、多次進行資料清理與處理,最終進行分析、視覺化與判讀,再將發現回饋給編劇與企劃團隊,提供故事靈感、人物設定、背景設定的多元觀點、事實個案與知識脈絡。

講座中分享的幾個實際案例,讓大家對數據田調的力量有了更具體的認識。例如:

  • 恐怖電影的「老梗」與「爛梗」: 他們分析了熱門恐怖片的網友評價,找出觀眾普遍感到「出戲」或「很爛」的元素,像是刻意過多、過於密集的突發式驚嚇、爛尾劇情、單純噁心虐殺、或是鋪陳很久結果鬼怪出現卻很虛弱等等。這對於想挑戰或翻轉傳統恐怖類型的創作者來說,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訊。

  • 台灣鬼怪地圖與案例: 透過分析熱門論壇文章,他們辨識出台灣不同地區的鬼怪類型與具體案例,甚至匯整出台灣鬼怪地圖。這對於尋找在地題材的故事開發團隊極具價值。

  • 不同人生階段的熱門話題: 分析女性在愛情/婚姻不同階段的論壇發言關鍵字,發現不論交往、婚姻、單身哪個階段,「家」與「自己」都是普遍被提到的。交往階段多談「愛」與「朋友」,而到了婚姻階段則更多地聚焦於「錢」與「小孩」。甚至分析年輕世代(大學生)的熱門關切點,發現如「容貌焦慮」等議題的普遍性,協助不熟悉該世代的編劇進行人物設定。

  • 犯罪事件的流程與動機: 從司法判決書中,他們整理出台灣賭博手法(線上線下趨勢變化)、毒品交易流程、金額、地點、時間、樣貌,甚至協助劇組擴充特定犯罪事件清單並分析犯案動機類型。徐副主任分享,毒品交易常見地點除了車站,宮廟與停車場也是非常普遍但較少人知的地方。

徐副主任坦言,在前AI時代,這每一個案子都是「熬夜跟血淚換來的」。從資料抓取到報告產出至少需要二到六個月不等。其中資料處理(排除無關、斷字詞、實體辨識、主題找出)高度依賴人工與機器的來回處理,耗時最久,可能需要一個月以上。

ree

「人工智慧的iPhone時刻」

然而,這一切都在生成式AI崛起後產生了劇變。從早期結構化資料的機器學習時代,到行動裝置普及帶來的海量非結構化大數據支援的深度學習時代,再到Transformer模型和大型語言模型的誕生,AI的能力不斷突破。特別是近年的GPT、Claude、Gemini等模型的推出,讓自然語言處理和文本生成能力實現了重大飛躍。

現在,透過生成式AI,資料處理流程大幅加速。從資料抓取到報告產出最快可在三週內搞定。清理及資料分析的時間大幅縮短,人類的角色轉變為資料檢查與事實判斷。過去需要人工定義、校對的任務,現在只需撰寫結構化的提示詞(PROMPT),AI就能提供初步答案。徐副主任生動地對比:「以前做數據分析是『數據田調連結傳統方法:不是互斥的,彼此之間互相搭配效果最好』,結合質化訪談(陸軍)與數據田調(空軍)。」而現在,有了AI,「如果能重來,我想用AI」。人類只需要做一件事:確定AI提供的內容是不是在「唬爛」,避免AI的幻覺即可。


接著,講座進入了AI如何應用於創意與行銷的精彩部分,其中重點介紹了協助電影《鬼才之道》進行行銷策略發想的實驗。這部電影的故事設定新穎、充滿創意,由徐漢強導演執導,非傳統的恐怖喜劇路線。

徐副主任團隊進行的實驗流程令人印象深刻:他們將《鬼才之道》的劇本餵給AI,讓AI扮演行銷人員,思考各種問題。例如:這部片吸引的受眾是哪些年齡層、性別、生活習性?劇本中最吸引人的對白是哪些?哪些段落適合製作成約10秒的短影音?影片中的角色 Makoto 可以與哪些異業品牌合作?甚至可以為電影道具發想周邊商品。


AI展現了驚人的創意和分析能力:

  • 觀眾分析: AI判斷主要觀眾群是10多歲至40歲具開放心態的青年,女性略高於男性。並分析不同年齡層觀眾可能對哪些元素感興趣。

  • 經典對白與短影音: AI能從劇本中抓取出具張力或能引起共鳴的對白,例如主角同學崩潰大吼的「為什麼我這麼廢啊!!」或是凱薩琳看破虛榮心說的「這裡的鬼全都是一個樣,趨炎附勢,只會看風向。」。AI也能準確判斷哪些場景適合剪輯成約10秒的短影音,例如同學在選秀時只會喊「好恨啊」的尷尬時刻、攝影機被大貨車輾爛、或是五鬼在公路上追逐計程車的畫面。

  • 角色異業合作: 以角色 Makoto 為例,AI分析其積極樂天的性格,建議他適合代言運動品牌的競技用品、咖啡品牌的提神飲料,甚至保險公司的壽險或求職平台的服務。徐副主任分享,這個想法後來展示給電影投資人看時,投資人也覺得「蠻合理的」。

  • 周邊商品發想: 結合電影道具,AI發想了許多有趣的周邊商品,例如414號房鑰匙圈、印有經典對白的記事本、厉鬼證學生證/工作證套等等。徐副主任幽默地表示,他參加《鬼才之道》首映時,真的拿到了厲鬼證和414號房的門牌。


徐副主任總結,在活動與創意發想、電影定調及影音高光分析等方面,AI做得比傳統行銷人員還要好。不過,他也誠實分享了當時的AI限制,例如在撰寫新聞稿時,AI可能會「入戲太深」,寫出「鬼界醜聞」這類不符合現實世界宣傳需求的內容。


徐副主任強調,雖然AI技術發展迅速,但創意的主導權仍然掌握在創作者手中。AI能加速創意、即時調整、提高效率、優化體驗、精準投放,協助創作者激發靈感、驗證想法、分析結構,並找出吸引觀眾的情節模式。他引用 Google 簡立峰博士的話:「會用AI的⼈正在取代不⽤AI的⼈,會用AI的企業正在取代不⽤AI的企業」,以此鼓勵大家積極擁抱AI,不要被快速變化的時代浪潮沖走。


講座的尾聲,徐副主任簡介了他共同負責的資策會 Living Lab+。這是一個多用途、高彈性的 Living Lab 實驗基地,聚焦於運動科技、互動體驗、銀髮健促和智慧大樓服務等四類生活科技應用。這裡不僅展示了許多新奇的科技項目(如 AI Gym、生成式故事版、AI神算),也提供場域讓夥伴測試產品、進行沉浸式教學或藝術展演。


整場講座,徐副主任以其深厚的實務經驗和對AI發展的獨到見解,為我們帶來一場極具深度和廣度的分享。從前AI時代數據分析的步履維艱,到AI賦能下創意與效率的飛躍。這不僅是一場關於前沿科技的介紹,更是關於如何在這個變革時代中,保持獨立思考、提升媒體識讀,並善用工具來拓展創意與專業邊界的重要啟示。


非常感謝徐毓良副主任帶來如此精彩的分享,讓我們對AI在數位人文、影視產業的應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與想像!也感謝所有參與的老師和同學們,讓這場本學期最終場活動圓滿落幕!期待未來我們在數位人文的道路上,繼續學習與探索AI帶來的無限潛力!





 
 
 

Comments


跟我們分享你的想法

© 2024-2025 by 義守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