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瑴恒/虛擬實境與互動科技
- Chia-Wei Studio
- Oct 30, 2024
- 3 min read
Updated: Nov 25, 2024

文/陳嘉暐
10月30日,義守大學數位人文專業教師成長社群,邀請到VR專家黃瑴恒Jack老師,與傳播與設計學院師生,揭示虛擬實境(VR)技術在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方面的潛力。義守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在虛擬實境敘事影片,一直都在摸石頭過河。今天的分享,非常感謝Jack老師的分享,補足了我們很多教學現場的空白。
#VR 180 技術與表演藝術的結合
講座的開場,黃老師特別介紹了他與宜蘭的「無獨有偶偶戲團」的合作案例。疫情期間,無獨有偶團隊試圖以VR技術延續偶戲的演出生命,並藉此探索一種新的表演形式。黃老師團隊運用了VR 180立體拍攝技術,讓觀眾以「唯一觀眾」的視角觀看表演,彷彿能進入「黑盒子」中感受偶戲角色和空間。這種技術既降低了製作難度,又強化了觀眾的沉浸體驗。
#從劇場到電影,VR 的多元可能
黃老師進一步介紹了多個具代表性的VR作品,包括HTC與導演蔡明亮合作的《家在蘭若寺》(The Deserted)。2017年入選威尼斯影展,是一部探索人與空間關係的作品,VR影片的魅力在於賦予觀眾選擇視角的自由。觀眾可以「身臨其境」地在蔡明亮的電影空間中探索,形成獨特的觀看經驗。
《沙中房間》(Chalkroom):由美國藝術家Laurie Anderson與黃心健共同製作的互動性VR作品。作品讓觀眾在一系列房間中自由穿梭,探索每個房間內部的故事。此作品榮獲威尼斯影展最佳互動獎,為觀眾提供了獨特的「自由移動」體驗。製作這部作品時,團隊面臨的一大技術挑戰是如何讓觀眾能在虛擬房間中進行無縫的移動,並同時保持房間內物件的細節和互動性,這需要精確的動態碰撞檢測和場景優化技術。
《Cirque du Soleil VR》和《Space Explorers》:由Felix & Paul Studio製作的360度影片,讓觀眾能身臨其境般地欣賞太陽劇團的舞台表演和太空人生活,打破傳統劇場或影像的限制,為沉浸式體驗樹立了標杆。在拍攝《Space Explorers》時,團隊更需要克服在微重力環境下進行VR拍攝的挑戰,這需要特殊的穩定設備和後期的影像拼接技術,以確保影像的穩定和連貫性。
《Daughters of Chibok》:黃老師介紹了這部以非洲真實事件為背景的VR紀錄片,作品訪談了受害者家屬,講述了一個悲痛且強烈的社會故事。此片將觀眾帶到事件發生的現場,極具感染力。
《VR Free》:這部作品帶觀眾進入監獄內,記錄了囚犯在牢房內觀看自己過去生活環境的反應,揭示了監禁生活對心靈的影響。這種「反身性」的處理手法使VR紀錄片更具真實感和互動性。
黃老師提到,VR技術不僅適用於電影和紀錄片,在現地藝術中亦能發揮創意。他分享了數個裝置類VR作品,例如《Draw Me Close》,是加拿大導演 Jordan Tannahill 的一部VR劇場作品,將實體環境與VR結合,讓觀眾在虛實結合的空間中感受角色的情緒。為了實現觀眾在真實與虛擬空間之間的無縫過渡,團隊運用了即時動作捕捉技術,使得演員與觀眾之間的互動更加自然流暢。
另一個代表性作品是《Eternal Notre-Dame》,這是以多用戶大場域為特色的體驗型VR,觀眾可以自由行走於模擬的巴黎聖母院,並通過AR技術欣賞和互動。黃老師解釋說,這類型的「場域娛樂」(Location-Based Entertainment)在歐洲等地頗受歡迎,成為具有商業模式的VR應用。技術上的一大突破在於如何讓多位用戶同時共享同一虛擬場景並進行互動。
#VR 技術的挑戰與未來展望
在討論VR的技術挑戰時,黃老師指出了解析度和立體成像的問題,並提到技術隨著硬體發展已逐漸成熟。從2016年VR設備問世至今,經過幾輪技術升級,新的VR 180拍攝和空間音訊技術讓沉浸感得以進一步提升。他特別提到蘋果最新的Vision Pro的「空間影像」,表示隨著製作門檻和成本的降低,VR有望在教育、醫療等領域發揮更大作用。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