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藝術走入科技 聽科技閱讀藝術
在「夢境現實」MR 劇院,體驗水彩畫作《植物情人》透過沉浸式投影技術,化為永恆綻放的數位花海。 或是戴上 AR 眼鏡,走入《鶴之舞》的世界,與虛擬紅鶴互動,感受科技如何賦予藝術全新的生命力。
科技讓藝術走入人群,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輕軌穿梭於城市,串聯起一座座藝術場館,就像動脈般,將藝術的血液注入城市的每個角落。 藝術場館也化身為禮物,為你我的生活增添驚喜和感動。
科技藝術作品的價值,不僅在於美感,更在於它打破傳統框架,引發觀眾思考。你可以化身為動漫人物,與 AI 機器人對戰,甚至在「映心堂」中,與 AI 進行心靈對話。
科技藝術的魅力,在於它無限的可能性。它可以像印象派畫作般,捕捉光影的變化,也可以像後現代主義般,強調與觀眾的互動,創造多元的觀賞體驗。 科技藝術,讓藝術跳脫框架,玩轉想像,創造屬於你我的獨特體驗!
PODCAST 成果





走讀筆記(113-1)






課程介紹
#TECHARTWALK

-
授課老師:陳嘉暐
-
開課系級:113 傳播與設計學院一年級選修
「科技藝術走讀」旨在培育兼具跨領域思維和科技應用能力的藝術人才。課程透過走出教室、走入藝術場館的方式,帶領學生實地探訪高雄地區的藝術場館,113-1鎖定高雄輕軌周邊的藝術活動:「夢境現實」MR 劇院 和「TTXC 台灣文化科技大會未來主題展與innovations展」,讓學生親身體驗沉浸式投影、AR 眼鏡互動、虛擬演唱會等科技藝術作品,並與業界專家交流,了解創作理念和科技應用。
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將分組製作科技藝術主題的 Podcast 節目,並運用生成式 AI 技術進行內容發想、聲音處理、轉錄稿應用和節目優化。透過團隊合作 和跨領域合作,學生將學習如何將科技融入藝術創作,並提升創意表達和技術應用能力。
「科技藝術走讀」課程不僅讓學生從互動中學習、激發創意,更鼓勵他們反思科技與文化的碰撞,並結合藝術史拓展視野,最終達到學用合一的目標。

CDIO
教學模式的實踐
構思 (Conceive)
利用Google NotebookLM 搜集藝術季資料與場館資料
透過生成與受訪者一對一的訪綱,理解場館、藝術季資訊。
設計 (Design)
與訪者進行訪綱修正,完成完整的對話稿。
實現 (Implement)
實際走讀場館、聽取專家導覽,並完成錄音。
操作 (Operate)
利用參訪轉錄稿,融合體驗感受,生成參訪心得。
並與老師討論藝術的風格、本質與流派。
課程的AI參與
Notebook LM
我的萬事通筆記本
這本神奇筆記本,可以塞進所有校外教學的資料,無論是活動手冊、照片、錄音還是老師的教材,它都能輕鬆消化! 整合各種格式的內容,讓我有效管理和分析校外教學的素材。
自動生成重點摘要、常見問題和學習指南,就像一位貼心的導師,隨時複習重點。
NotebookLM 還把筆記變成 Podcast 音訊預覽,讓我隨時隨地都能找到亮點、思考與學習。
Macwhisper
我的聽講幫手
生成轉錄稿已經是2024年的生活必需,我們完整的收錄走讀專家導覽的所有語音內容,進行分析與整理。
每次的聽講都因此不斷地挖掘出新的內涵,不再擔心自己跟不上。
當然,連一般上課的筆記也都是這樣生成的。
特別企劃:
從科幻電影導讀哈拉瑞《連結-從石器時代到AI紀元》
科幻電影一直以來都是人類對未來的幻想與警示,它們不僅是視覺的震撼,更是一面鏡子,映照著科技的發展對我們社會與人性的影響。在這三週的特別主題中,我將從《連結》這本書的不同部分出發,和義守大學的學生,探索資訊技術如何塑造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