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走讀再啟:VR體感劇院
- Chia-Wei Studio
- 6 days ago
- 5 min read
Updated: 4 days ago
「沈浸式親密」到「網路斷線焦慮」|帶大一學生科技藝術走讀高雄VR體感劇院。
-----------------------

2025年10月13日,義守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的大一新生們,來到高雄駁二藝術特區的 『VR體感劇院』。我們卡位 2025高雄電影節 XR DREAMLAND展期的第一個平日,對我而言雖然是舊地重遊,但對許多學生來說,這可是他們人生中第一次走進精緻的VR沉浸式作品。
在這次收穫滿滿的走讀旅程中,我們在全台首席、能播放立體8K影像規格的VR體感劇院中,一口氣欣賞了三部國際競賽等級的沉浸式作品。更棒的是,我們直接在劇院門口與本次 XR DREAMLAND 的策展人、我的老朋友 王冠人老師進行了一場深入的 Podcast 對談。
---
三部作品的「非VR不可」
1. 《寂靜》 (A Simple Silence):超現實的「親密侵犯」
河床劇團的作品《寂靜》 延續了他們「越做越敢玩」的風格。我感覺作品透過瘋狂變化的布景、演員沉入床鋪的超現實畫面,以及那種「凝視觀眾」的眼神,對觀者構成了一種強烈的「侵犯與挑釁」。
王冠人老師精闢地指出,河床劇團的作品達到了 「非VR不可」的標準。因為VR 360度的空間感 讓事件緩慢在觀眾周遭發生,觀眾必須透過轉頭和眼神的選擇,才能拼湊出那種極致私密、近乎親密的感受。
不過,身為「科技藝術新鮮人」,彥廷同學坦言這部比較超現實、抽象的作品,「可能不是我們這個年紀看得懂」。但即使如此,作品中出現的衝擊畫面,例如手伸進演員身體、或有桿子從腦門抽出,搭配在腦殼裡迴盪的聲響設計,還是讓人屏住呼吸。

2. 《舞池漫波》 (Bodies of Water):在水下起舞的競爭與合作
來自加拿大的《舞池漫波》 是透過水下全景實拍技術 製作的。
冠人老師提到,它讓我們被拉到水下,很貼近地觀察舞者身體情感的展現。這部作品雖然沒有具體情節或對白,但透過舞者的肢體語言,讓我們感受到他們在液態世界中時而孤獨探索,時而合作、競爭的複雜關係。
彥廷對舞者「從水上砰下來」和「突然消失」的場景印象深刻。這種將觀眾放置於「無法離開水池」的壓迫空間中,反而突顯了舞者想要掙脫、躲避或彼此面對的張力。
3. 《想嚮》 (IMAGINE):大一生最有感的網路斷線焦慮!
最引起我們學生共鳴的,是台灣團隊的作品《想嚮》 (IMAGINE)。這部 VR180 影片 探討當戰火、衝突、氣候巨變籠罩全球時,「理所當然的連結永遠斷絕,什麼才是最後的依歸?」。
彥廷聽到影片中提到 "disconnected" 這個字時,立刻被擊中!他當場反思:「在這個網路這麼活躍的時代,如果突然有一天沒有手機、沒網路,我會怎樣?」。這個設計讓觀眾一時分不清是裝置真的出錯,還是創作者的設計,成功將宏大的普世議題與觀眾的網路使用經驗連結起來。
冠人老師補充,《想嚮》雖然是 VR180 形式,但它透過「前進的錯覺」,強化了作品想要講述的主題,而且作品不斷提到 "Imagine",也讓我聯想到披頭四(Beatles)那首經典反戰歌曲的氛圍。

---
王冠人老師的私房推薦 XR DREAMLAND 中幾部不可錯過的台灣之光與特色作品:
**🏆 臺灣XR新高度:走入文學世界的《雲在兩千米》**
提到台灣 VR 創作的突破,絕對是陳芯宜導演改編吳明益老師小說《苦雨之地》的新作《雲在兩千米》 (The Clouds Are Two Thousand Meters Up)。
冠人老師強調,這部作品是 「高雄 VR FILM LAB」的首部「走動式 VR」(Roomscale) 作品。它結合了 4DViews 掃描與容積捕捉技術,讓觀眾可以跟隨主角莫子儀,以自由移動的視角走入小說的世界觀,在山林與記憶的空間中探索。這部作品再次榮獲 2025威尼斯影展沉浸式內容競賽單元最佳沉浸體驗大獎,證明了台灣在 XR 技術與編導能力上的「高度」。
**⚖️ 互動式社會議題:《一封來自法庭的邀請函》**
這部台灣本土的互動作品,改編自多年前台灣實際發生的殺人詐財新聞事件。王老師解釋,它把觀眾放在「國民法官」的位置,透過拼湊線索、錄音檔、文字與演員重現的審問過程,體驗多重視角,並**做出自己的選擇**和判決取向。
**🐟 文化傳說與環境反思:《Sosowon的冒險》**
這部由法國導演與台灣動畫團隊合作的作品,講述了蘭嶼飛魚 (Sosowon) 的神話。觀眾將以飛魚的角度,體驗逃離漁網的考驗,並反思人與物種、人與自然的平衡關係。
**🤖 策展人的「AI 許願池」:解決展場營運痛點!**
既然我們的課程正值生成式AI大爆發的年代,我們也向王老師拋出了經典問題:他最希望擁有什麼樣的 AI 工具?
王老師的答案超級務實:他希望 AI 能解決展場營運上的困難。例如,開發一款 AI 工具,能快速辨識出觀眾在 VR 體驗中遇到的問題(如穿戴除錯、卡在關卡),並透過耳機即時傳送資訊給現場工作人員,以提升服務品質和人力分配效率。

📣 熱情邀約!
XR DREAMLAND 展期到 10月26日(週日)。邀請好朋友們,趕快到駁二 VR體感劇院 或 大勇P3倉庫 體驗這些跨越國界、文化、藝術與科技的 XR 作品吧!
而我們的「科技藝術走讀」課程也預告:將於 10月23日(週四)13:30再次回到駁二,深度參與 TTXC台灣文化科技大會。屆時我們將走讀更大的 XR Dreamland 展區和主題為**「AI共創 × 內容新經濟」的 INNOVATIONS 文化科技創新展演區**!
看藝術走入科技,聽科技閱讀藝術,Next Future is You! 我們下次見,掰掰!
---
主持人:陳嘉暐(義守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
來賓主持/學生代表:林彥廷
訪談嘉賓:王冠人(2025 XR DREAMLAND 節目策展人)
本集《科技藝術走讀》帶你走進高雄電影節於駁二藝術特區的 VR 體感劇院,直擊 2025 XR DREAMLAND 單元。策展人王冠人分享「非 VR 不可」的選片標準與策展思維,並與主持人、學生代表一起細細品評三部話題作品——河床劇團《寂靜》、水下舞蹈影像《舞池漫波》、以及以網路世代與戰爭隱喻發問的《想嚮》。從360°空間的視線調度、極近距離的身體凝視,到聲響如何「進到你的腦殼裡」,我們討論沉浸式作品的張力與親密。
單集亮點
「非 VR 不可」的策展標準:為何有些題材一定要在 VR 中成立?如何用時間與視線,讓故事在360°空間「慢慢發生」而非一次攤開。
三部作品深聊:
《寂靜》——舞台劇語彙×VR實拍,場景翻轉與「侵犯性」體驗的邊界。
《舞池漫波》——水下身體的孤獨、合作與對抗,用舞作語彙打開人際與空間想像。
《想嚮》——網路斷線的驚醒與反戰意涵,當代符號如何在沉浸式視覺中共鳴。
台灣 VR 的國際亮點:從題材、技術到走動式體驗,談《雲在2000米》等作品如何在國際影展受到矚目。
AI × 展場營運:想像智慧助理即時偵測卡關、語音協作支援工作人員,提升多作品場域的人力與服務品質。
練習用身體「看」影像、用耳朵「走」空間,體會科技藝術的下一步。
Comments